电波筑基,百炼成钢——未来技术学院2021级本科生王颢翰

发布者:马慧文发布时间:2025-05-29浏览次数:12

王颢翰,中共预备党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永坦班(英才)2021级本科生,已获本校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直博资格。曾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业余无线电俱乐部技术主席、未来技术学院学生会学习部部长,荣获国家奖学金(2次)、永瑞奖学金、黑龙江省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等荣誉。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二等奖在内的10项科创项目与竞赛奖项。

感谢学院给予我分享本科学习经历的机会,让我得以在这忙碌的间隙,重温这段平凡却丰盈、充实而热烈的四年时光。这期间既有荣誉加冕的时刻,也有探索中的曲折,但更重要的是在多元实践中收获了成长,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更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永坦为引,明志笃行

受刘永坦院士事迹感召,我选择加入永坦班。在一次招生活动中经过电信学院李杨教授的介绍,我了解到"心系国之大者、精育国之良才"的培养理念,这让我对成为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心生向往。秉持"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谨记刘院士"做科研,要下苦功夫,要有坐冷板凳的勇气和决心"的教诲,我沉心夯实专业基础,学习成绩名列前茅。除了“自底向上”的积累外,永坦班独具特色的"自顶向下"课程体系,让我在大一即接触雷达系统等前沿领域,构建起对专业的全景认知。电磁波理论作为专业基石,虽未在高中系统学习,但在老师指导和学长帮助下,我快速补齐知识短板,逐渐建立起对雷达系统的理解框架。感恩课程中遇到的各位优秀的老师们,他们不仅助我取得优异成绩,更帮助我形成了信号处理领域的独特认知体系。这些积累在后来的项目实践中频频得到验证,使我在系统推演设计和信号处理等环节都能游刃有余。



学工相济 知行互鉴

学业上的突出表现让我获得基础学部百思堂的关注,由此开启学生工作生涯。得益于中学时期养成的讲题习惯,学业帮辅工作很快上手。大一下学期,在辅导员老师“手把手”式的悉心指导下,一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我实现突破,完成教学节答辩,荣获我进入大学后的首次荣誉——基础学部"十佳学习之星""十佳学业帮辅志愿者"称号。进入未来技术学院后,我继续发挥学业帮辅专长,参与建设问天讲师团;同时在业余无线电俱乐部策划科普讲座、猎狐活动等。尽管我在这段时间做的许多工作都差强人意,但这段经历让我深刻领悟到:追求完美固然可贵,但坚持系统观念,抓住关键环节的同时适当关注全局因素才是成事之道。

弯途识慧,功不唐捐

竞赛领域于初入大学的我本是空白。幸得数学分析尹逊波老师鼓励,我在大一上学期首战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即获省一等奖;通过学校特色的大一年度项目计划——这份哈工大为每位新生准备的独特的礼物,斩获首个校级科创一等奖。从此,我便开始了在学科竞赛与科创活动中的探索。虽屡获省级奖项,但始终怀有冲击更高荣誉的期待。转折出现在结识电信学院刘连胜教授后,与杜吉安、陶睿涵两位同学组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我惊喜的发现,我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中学习的电路设计基础与电路板制作技术、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习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在业余无线电俱乐部中学习的硬件操作基础,都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默契配合、各展所长,经过四天三夜的拼搏,最终摘得国家二等奖。回望获得的十项竞赛奖项,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每一处“弯路”都恰似河流冲刷出的河床,承载着成长的泥沙与智慧的卵石。这些在竞赛中沉淀的知识、技能、经验至今仍在我的工作中发挥作用。

经世致用,家国同频

科研道路上,永坦班的前沿课程让我有幸师从杨强教授。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积淀、丰富的工程经验与开阔的学识视野,使我能够将课程理论、竞赛经验与科创成果融会贯通。在他的指导下,我凭借扎实的数学基础快速掌握了阵列信号处理基本理论,成功申请了射频干扰抑制领域的发明专利;更通过参与实际工程项目,锻造了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尤为珍贵的是,每当我学习生活中遇挫时,他总能用新体制雷达研发中的真实经历作比,为我的信念之舟锚定方向,坚定我科技报国的理想。他以身作则的科研精神更令我动容——无论是我们出差途中的挑灯夜战,还是攻坚时刻的废寝忘食,都深深感染着我。这些实践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让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更让我真切体会到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担当——这种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成就感,远比个人成长更为珍贵。

寄语

这段求学时光教会我:成长不在于追逐十全十美,而在于保持探索的勇气;成就不在于奖项的线性叠加,而在于知行合一的坚持。未来,我将继续以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的精神为指引,在电子信息领域深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