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为帆,挥桨前行——未来技术学院2020级本科生黄梓涵

发布者:马慧文发布时间:2024-06-02浏览次数:11

黄梓涵,未来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0级本科生曾任未来技术学院学生会首届学生会学习部部长,问天讲师团讲师兼负责人等职位,累计参与组织活动30余场次。曾获光华奖学金,多次获得人民奖学金一等奖、校优秀团干部、校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曾获两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等近10项竞赛奖项。现被推荐到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高考之年,正逢哈工大庆祝建校百年,深入了解英才学院的培养方案及各项政策后,我毫不犹豫地将哈工大定为我的第一志愿。收到哈工大的录取通知书时,我无比激动,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哈工大英才本硕博连读教育资源优势和跨学科交叉的培养模式,让我可以结合自己的未来规划自主选择学业课程、听取前沿讲座。即将步入大学,虽然对未来的路径感到迷茫,但我清楚知道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专业的前提。因此,出于对数学的热爱和数学竞赛的经验,我在高考后的暑假里即开始自学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同时,基于我对计算机的兴趣以及在信息竞赛的基础,我果断选择了计算机作为我的专业方向。

成长之路,青春岁月

大一期间,我在拓宽专业知识面的同时,积极参与校园社团活动,尝试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我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在线自学了爬虫、3D建模等多种计算机技术,实践创新能力有了显著增强。然而,我认为大学阶段不仅应埋头钻研学业,还应当融入大学生活,与老师同学积极沟通协作,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不断追求进步。因此,我竞选担任了班级学习委员,定期组织如“学霸上讲台”和“考前模拟”等学业交流活动。此外,为了丰富课余生活,我加入了电脑110俱乐部,参与电脑义诊活动,帮助同学们解决电脑相关问题。同时,作为大一年度项目的组长,虽然一开始我们对项目和所需的知识技能感到茫然,但我们遵循“先建框架,后细化”的策略,从构思设计、到轮廓初具、再到作品打磨改进,最终完成了田间数据采集机器鼠项目。在刘劼教授的指导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不仅在计算学部赢得了一等奖,还在学校的互联网+大赛中获得了银奖。

科研逐梦,硕果累累

大二期间,我重点关注竞赛参与,并开始初步接触科研。常言道,压力即是动力。为了更快地提升自我,我积极参与了多项竞赛,涉及数学建模、冰壶人工智能挑战赛、数学竞赛等。同时,我有幸进入车万翔教授实验室学习,在师兄的指导下,我参与了数据整理等科研工作,这极大地开阔了我的科研视野。此外,我还担任了计算学部学生会学习部部长,同时作为金牌讲师团的讲师。我不仅组织了多场讲座,还主讲数理逻辑和数据库等复习课程,尽力提升同学们的学业水平和兴趣。在忙碌的学业之外,我认识到保持适量运动的重要性。我每周都会空出时间进行跑步或踢球等运动,以保持身心健康。在队友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计算学部举办的六人足球赛中荣获了季军。为了提升科研实践能力,我还在暑假期间到校外参与了医学图像处理相关科研实践工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大三期间,我积极参与学院活动,并专注于科研提升。时值未来技术学院成立,我有幸担任学习部部长,同时还担任问天讲师团的讲师及团队负责人。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这一年我投入了大量时间在学业帮辅,帮助各年级组织答疑会、模拟考试和专题讲座等活动。此外,我积极推动问天讲师团与计算学部金牌讲师团的合作,成功举办了多场深受欢迎的课程讲座,并主讲了编译系统复习网课。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帮助我在多方面锻炼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使我对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的认知有了进一步提升。在日积月累的学习和交流中,我逐渐认识到了科研的重要性。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我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不断阅读科研文献,开始了解各种前沿技术。经过慎重考虑,我选择了神经网络作为我的研究重点。经过持续的努力和深入的研究,我逐步拓宽了个人在专业知识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并进入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拟录取推荐免试研究生名单

寄语

回顾大学四年,我见证了自己的成长——从大一的基础打造,到大二的竞赛角逐,再到大三的科研探索以及每一次校园活动的积极参与,每一步都记录着我的努力与收获。正如船的力量在于帆桨,人的力量在于理想,虽然有时对未来还有些迷茫,但幸运的是,在过去四年中,我始终保持较为清晰的奋斗目标。我无比庆幸自己是哈工大的一份子,在这里我度过了人生中精彩又难忘的四年。随着毕业的脚步临近,我衷心祝愿每位工大学子都能尽早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航向,不断激发奋力前行的动力,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