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逐梦,自由兼修——未来技术学院2020级本科生赵德宇

发布者:马慧文发布时间:2024-04-25浏览次数:15

赵德宇,未来技术学院2020级智能机器人班班长。在校期间曾获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等多项校级荣誉,在“祖光杯”创新设计大赛中斩获铜奖,多次获得人民奖学金。现被推荐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我的故事开始于2020年的夏天,作为第一届智能机器人特色班的一员,我发现我们这个集体是独特的,也是不平凡的。名师亲授,小班教学,丰富的参观交流活动和独树一帜的教学计划让我深感荣幸和责任重大。身为班长,无论是组织班级评优答辩时自信登台展现我们的成绩,还是策划让旁人艳羡的冬夏团建活动,我都乐此不疲地承担起责任,为班级营造出团结进取的良好氛围。

参加各项活动的赵德宇

成长之路,青春岁月

连续两年担任支部大舞台主持人,更是见证了我的成长与历练。尤为难忘的是,101周年校庆典礼上,我作为唯一的学生代表发言,向大家汇报了哈工大新百年的学子风貌。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我曾经的辅导员郑靖尧老师,他言传身教,传授给我的答辩技巧和管理心得对我个人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一年我懂得了:成长是多方面的,趁年轻,就要多体验!

科研逐梦,硕果累累

大二那年,当我来到一校区并走进机器人国家重点实验室,那些结构精密的人形机器人、精巧细致的医疗机器人以及探索宇宙奥秘的空间机械臂与星际车,无不激发起我对科研的向往。那时我想:“如果我也能和他们一样研制机器人,那简直是,泰裤辣!”于是,我从零开始,选择了单片机作为科研生涯的第一步。

ardunio开发板点亮第一盏灯起步,逐渐掌握了整个多功能小车的程序设计,再到使用STM32ESP32等进阶平台进行更复杂项目的研发。虽然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比如不理解时钟的使用、对元器件的功能原理一无所知,只能先照猫画虎的敲代码。尽管耗时很久才完成了入门,但每一次克服问题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我打下了控制理论的基础。在闫继宏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和团队成员们共同完成的项目成功参选“祖光杯”,并喜获铜奖,这一经历让我真正体验到科研的乐趣和团队协作的力量。

获得各项荣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大三时,我如愿以偿加入了杨大鹏教授的研究课题组,并结识了彭师兄和陈师兄等同门伙伴。在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的学术交流总是既高效又愉快,同时保持着极高的专业性。师兄们的无私指导让我深受感动,他们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知识,帮助我解决了一个个科研难题。在这样温馨且充满学术气息的环境中,我不忘享受生活赋予的自由。我去见了我青春里的那个人——薛之谦,去感受自己青春的热情;我去看了巍峨的山峦,浩渺的大海,任由落日余晖洒满雪山,听白浪拍击礁石,释放身心的压力。我用三年积累的积蓄,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足迹遍布大连沙滩、成都街头、重庆小巷,甚至攀登至海拔4600米的亚丁与天空对话,站在高山草甸上遥望远方的雪山,那是属于我青春的独特印记,是我独立自主、追求梦想的一部分。

在旅途中追求梦想

全力冲刺,未来可期

如今已是大四直博生的我,即将投入到生机电一体化控制方向的研究。杨老师精心为我挑选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毕业设计项目,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快速提升自我,为将来的博士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科研路上必然不会一帆风顺,设备选型、硬件环境配置及程序算法编程等诸多环节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但我坚信天道酬勤,每天迎着朝阳而来,伴着月色而归,通过网络搜集开源资料,从PCB设计、硬件功能应用到视觉算法程序编写,一步步自学,不断攻克难关。幸运的是,我在彭师兄那里得到了关键的点拨,他的智慧常常令我茅塞顿开;杨老师也总是在关键时刻给予我时间与支持,耐心讨论项目进度,帮我解决问题,并持续给我肯定与鼓励。在这样的时光里,我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得益于良师益友的帮助,毕业设计进展顺利,在开题和中期答辩中均取得优秀表现,现在正全力冲刺优秀毕业生和优秀毕业设计的评选,期待为本科四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寄语

回首在哈工大的这四年,我认为自己的成长是多维度的、无法估量的。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科研能力的提升外,我还学会了如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见识到了学界大师们的务实与谦逊,明白了实力的重要性——“没实力就有被淘汰的可能”公主们,王子们,让我们一起努力,朝着自己喜欢的样子前进,因为“越努力,越幸运”。最后,我要深深地感谢在这四年的校园生活中陪伴我一路走来的每一位老师和伙伴,是你们让这段旅程充满了力量与温暖,谢谢你们!